走致富之路,品豬味生活——官志芳談養豬之路
2015年年初,一直在外打工的官志芳也和往常一樣為過年后外出打工而盤算著。正在發愁不知去向的他,在與同村人嘮嗑中聽說在家養豬也能掙錢,但對于從未從事過養豬的官志芳來說,心里總是覺得沒譜。
就在同年,漢世偉公司在東鄉縣出臺“公司+農戶”的經營模式并廣為宣傳。官志芳感覺機會來臨,于是他與同村豬農去了解這家公司發展規模和狀況,得知漢世偉的母公司天邦股份已上市,上市公司肯定是講信譽、重承諾的,只要好好干,跟著公司的方針走肯定是不會吃虧。
就在這樣的思索下,他決定與家人商量在家自己創業,開始養殖。起初,妻子不贊同,擔憂沒養豬經驗怎么賺錢?虧了怎么辦?
官志芳通過介紹集團的發展情況說服自己的妻子,“跟漢世偉合作,公司承擔大部分風險,我們養殖風險小,且養豬背后有整個公司做技術支持和原料供應,我們只負責養好。”看著丈夫胸有成竹的樣子,妻子點頭同意并愿意一起闖一闖。
家人支持,更是信心十足。官志芳聯系漢世偉公司的技術員,經過與技術員的溝通交流,官老板對“公司+農戶”的合作模式更加清楚了,但卻沒有決心加入養殖。看到官老板想合作又擔憂的狀態,技術員主動聯系并幫他解除顧慮:“沒有豬場,沒有技術,資金也不充足,怎么養豬呢?”
技術員告訴官老板:“你的顧慮很正常,沒有豬場,但你有土地,公司安排專業人員來建豬場,另外公司對于新建豬場的農戶有相應的補貼;技術方面,公司會派專業的技術人員手把手教你如何養好豬。”技術員還進行了預算:花30萬建一棟欄,跟公司合作1年半就能回本,而且后續資金投入不多,又沒有任何市場風險。官志芳自己盤算了一番,的確比在外打工劃算,決定和漢世偉合作。
沒過兩天,官志芳聯系公司去看場地,想盡快建場盡快養豬。說干就干,風風火火建起了場。第一次建場,投資金額大,沒有經驗,所以要求監管嚴格,為的就是在降成本的基礎上順利完工。經過了三個多月的時間豬場終于建好。其他養殖公司看自己豬場建好,紛紛提出優越條件與官志芳合作,但都被他拒絕了。官老板表示:“漢世偉講信譽我也得講信譽,說好的合作就一定會合作的。”
官老板兩口子對豬場清場和消毒工作后,來到服務部繳納誠信金并簽訂了代養合同,幾天后就接到了豬苗,看到小豬一只只進入欄舍官老板只覺得心情無比舒暢,高興過后又泛起了愁,這小豬怎么養?怎么調教呢?第二天一早就看到漢世偉公司的技術員背著行李來到豬場,一問才知道原來是駐場教技術的。
官老板夫妻倆為了把豬養好,一天到晚地在豬場內忙碌,從料槽管理、豬群免疫保健到豬只治療及護理都細心向技術員請教及配合。官老板了解了豬只習性,逐漸掌握各項操作技能。雖然第一批飼養成績沒有達到預期的效益,但是他們沒有抱怨氣餒。他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。他說:“要想把公司和養戶的利益最大化,就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,飼養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做到精細化。”所以,他就從飼料管理開始,杜絕浪費每一顆飼料。在他經過不斷加強流程化、精細化的管理,結算時各項養殖成績都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官老板最近結算的批次,豬只代養158天就達到上市標準,出欄均重達116.59kg/頭,成活率96.92%,料肉比達2.37。
良好的上市成績也給官老板帶來了豐厚的回報。看到良好的結算,他立即向公司提出續養需求并達成長期合作意向。
通過與漢世偉合作,按照公司管理標準進行飼養管理,官老板從聞到豬味繞道走到聞不到豬味睡不著覺;從不會養豬到學會打針治病,成為懂技術、會管理的專業化新型農民,成為一個地道的養豬人。夫妻倆獲得了穩定的飼養效益,實現了增收致富。雖然吃住在豬場,遠離鬧市喧囂,但養豬人用辛勤汗水詮釋著責任與擔當,用質樸的勞動付出收獲了更美好的明天。
(漢世偉 謝春光)
- 上一篇: 養豬小菜——偶在和縣場的兩年時光
- 下一篇: 資源互補,共同發展——程金貴的養豬致富之路